本文梳理一下几何光学中重要的模型和公式,插图主要来自钟锡华老师和赵凯华老师合编的《光学》。由于中学物理竞赛时已经学得比较扎实,因此此处主要重心在公式的罗列,以及理想光具组成像上。
几何光学基本定律
几何光学的基本架构如下
当光的波长可视为极短,从而其波动效应不明显时,人们把光的能量看成是沿着一根根光线传播的,它们遵从直进、反射、折射等定律,这便是几何光学。
费马原理
基本概念
-
光速: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 v=c/n 。
/* 此速度为随介质运动的参考系中,观察者看到的光的传播速度 */
-
光程:光在介质内的光程定义为 Δ=∫ndl 。
-
费马原理:光线的实际路径上,光程的变分为 0,即 δ∫Lndl=0 。
虚光程
虚光程为光线延长线的光程,实际并不存在,因此应该取负数。在如图所示系统中,光程为
Δ=QQ1′−Q1′M+Q2′M
基本定律
由费马原理可导出几何光学三个基本定律:
-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
- 反射定律 i=i′
- 折射定律 n1sini1=n2sini2
成像
基本原理
等光程性:物像之间所有光线光程相等。
光路可逆:如果从物点 P 发出的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 Q 点成像,则 Q 点发出的光线经同一系统后必在 P 点成像,即物像之间是共轭的。
常见光具
球面透射镜:物方像方异侧,Φ=rn′−n
平面反射镜:物方像方同侧,Φ=0
球面反射镜:物方像方同侧,Φ=−r2n
光心重合时,光焦度直接相加,典型例子为薄透镜,它是两个密接的折射球面,其光焦度为
Φ=r1nL−n+r2n′−nL
高斯成像
高斯成像的核心公式为
sn+s′n′=Φ
其符号法则如下
- 对于物距 s ,实物为正,虚物为负
- 对于像距 s′ ,实像为正,虚像为负
- 对于半径 r ,凸球为正,凹球为负
像的横向放大率为
V=−n′sns′
其符号法则如下
- V>0 像正立,V<0 像倒立
- ∣V∣>1 像放大,∣V∣<1 像缩小
牛顿成像
牛顿成像的核心公式为
xx′=ff′
其符号法则如下
- 物方焦距定义为 f=n/Φ ,像方焦距定义为 f′=n′/Φ
- 物点在物方焦点 F 之左,x>0 ;物点在物方焦点 F 之右,x<0
- 像点在像方焦点 F′ 之左,x′>0 ;物点在物方焦点 F′ 之右,x′<0
像的横向放大率为
V=−xf=−f′x′
其符号法则如下
- V>0 像正立,V<0 像倒立
- ∣V∣>1 像放大,∣V∣<1 像缩小
特殊光具
棱镜
棱镜的最小偏向角 δm 满足
n=sin2αsin2α+δm
产生最小偏向角的充要条件是光线相对于棱镜对称,即
i1=i1′i2=i2′
此条件可通过光路可逆性推知。
光楔
光楔可认为是厚度很小的三棱镜。经光楔成像后,像仍在物的位置,但向楔尖方向移动
Δy=(n−1)αs
其中 α 为光楔的顶角。
理想光具组理论
焦点和焦面
焦点和焦面的定义与前面引入的相同,即与无穷远像平面共轭的为物方焦面,其轴上点是为物方焦点,记作 F ;与无穷远物平面共轭的为像方焦面,其轴上点是为像方焦点,记作 F′ 。
望远系统没有焦点和焦面。
主点和主面
横向放大率等于1的一对共轭面,叫做主面。属于物方的叫物方主面,其轴上点叫做物方主点,记作 H ;属于像方的叫像方主面,其轴上点叫做像方主点,记作 H′ 。
主点和焦点统称为理想光具组的基点,主面和焦面统称为理想光具组的基面。
物像关系
给定了主面和焦点,便可以求物像关系。其核心公式为高斯公式
s′f′+sf=1
或牛顿公式
xx′=ff′
符号约定为
- 物点/物方焦点在物方主点 H 之左,s>0 / f>0 ;物点/物方焦点在物方主点 H 之右,s<0 / f<0 ;
- 像点/像方焦点在像方主点 H′ 之左,s′<0 / f′<0 ;像点/像方焦点在像方主点 H′ 之右,s′>0 / f′>0 。
- 物点在物方焦点 F 之左,x>0 ;物点在物方焦点 F 之右,x<0
- 像点在像方焦点 F′ 之左,x′>0 ;物点在物方焦点 F′ 之右,x′<0
总而言之,x 以焦点 F 为判据,s 和 f 都以主点为判据。
横向放大率公式为
像的横向放大率为
V=−xf=−f′x′=−f′sfs′
角放大率定义为共轭光线与光轴夹角的正切之比
W=tanutanu′=−s′s
从而有
VW=f′f
理想光具组的联合
理想光具组联合的目标是,给定光具组1和光具组2的基点 F1,F2,H1,H2,F1′,F2′,H1′,H2′ 与基面,以及两光具组之间的距离,求它们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光具组时的基点,基面。作符号约定为
符号 |
意义 |
说明 |
Δ |
F1′ 与 F2 之间的距离 |
无 |
d |
H1′ 与 H2 之间的距离 |
d=f1′+Δ+f2 |
XH |
联合光具组物方主点 H 与 H1 之间的距离 |
H 在 H1 左边则 XH>0 |
XH′ |
联合光具组像方主点 H′ 与 H2′ 之间的距离 |
H′ 在 H2′ 右边则 XH′>0 |
联合公式为
f=−Δf1f2f′=−Δf1′f2′
XH=f1ΔdXH′=f2′Δd
光学仪器
眼睛
眼睛的第一个概念是远点和近点。眼睛肌肉完全松弛和最紧张时所能清楚看到的点,分别称为它调焦范围的远点和近点。
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穷远。近视眼睛的眼球过长,当肌肉完全松弛时,无穷远的物体成像在网膜之前,它的远点在有限远的位置。远视眼的眼球过短,无穷远的物体成像在网膜之后,它的远点在眼睛之后,为虚物点。
眼睛的第二个概念是明视距离。习惯上规定明视距离就是近点,物体再靠近眼睛则感到疲累,物体在明视距离处时眼睛最舒适。一般人的明视距离 s0=25cm ,它是一个比较大的值。由此可以推出高为 y 的物体最大视角为
w0=s0y
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正比于视角,如图所示。因此物体愈近,它在网膜上的像也就愈大,我们便愈容易分辨它的细节。
放大镜
放大镜是最基础的光学器件,一般用作复杂光学仪器的最后一步——目镜。
放大镜的目标是,对于在明视距离以内的物体,通过放大镜,将之成像在无穷远点到明视距离之间。
放大镜的焦距 f 的设计应当根据目标来确定,由
s1+s′1=f1
令 s<s0 ,令 s′∼s0∼∞ ,并且要求当 s 很大时(例如 s→s0 ),放大镜失效。从而将 f 设计为 f≪s0,同时 s 略小于 f 即可。即物体应该放在焦点内侧附近,如图所示。
此时物体的视角为
w=s′y=sy≈fy
视角放大率为
M=w0w=fs0
视角放大率是最后的像所张的视角 w 与用肉眼观察时物体在明视距离处所张的视角 w0 之比。
显微镜
显微镜是在放大镜基础上又在前面加了一个凸透镜,即所谓物镜 (Objective lens) ,原来的放大镜称为目镜 (Eye lens) 。
凸透镜的作用是依旧是放大。被观察的物体放在物镜物方焦点 FO 外侧附近,从而 x 是小量,横向放大率 VO=−f/x 是大量。
被观察物体先经过物镜一次放大,成像到前述的目镜焦点内侧,再经过目镜第二次放大,从而得到巨大的视角放大率。
M=w0w=fEy1/s0y=yy1fEs0=VOME=−fOΔfEs0
望远镜
望远镜的结构和光路与显微镜有些类似,也是先由物镜成中间像,再通过目镜来观察此中间像。与显微镜不同的是,望远镜所要观察的物体在无穷远处,因此中间像成在物镜的像方焦面上。所以望远镜的物镜焦距较长,而物镜的像方焦点 FO′ 和目镜的第一焦点 FE 几乎重合。
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定义为最后的像所张的视角 w 与用肉眼观察时物体在无穷远处所张的视角 w 之比。
M=fEy1/sy=fEy1/(−fOy1)=−fEfO
光度学基本概念
发光体
点光源沿某一方向的发光强度 I 定义为沿此方向上单位立体角 dΩ 内发出的光通量 dΦ ,即
I=dΩdΦ
面光源的发光强度 I 是各面元发光强度的叠加,因此还要再除以一个 dS∗ 定义亮度,即
B=dS∗dI=dScosθdI
用规范的语言说就是,面元沿某一方向的光度学亮度 B 定义为在此方向上单位投影面积的发光强度。
被照面
一个被光线照射的表面上的照度定义为照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。假设面元上 dS′ 的光通量为 dΦ′ ,则此面元上的照度为
E=dS′dΦ′
视见函数
不同波长的光使眼睛产生亮暗感觉的程度不同,因此光的辐射能通量和人眼看见的光通量还有点区别。波长为 555nm 的光对人眼来说最敏感,将波长为 555nm 的光的辐射通量定义为最大光功当量 Φ555 ,而其他波长的光就得乘一个比例系数 V(λ) ,从而混杂着各种波长的光在人眼里的实际光通量为
Φ=Φ555∫V(λ)dλ